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组织和引导青年大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助力安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8月28-30日,艺术学院“青春筑梦,助力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6位同学,以“启平利紫阳行,习非遗曲艺,践传承使命”为主题,在指导老师鲍丽、雷音、吴丹的带领下先后前往平利县文化馆、平利县牛王村弦子腔班社、紫阳县何家大院进行走访调研,通过现场观摩、采访相关人员及亲身体验的方式了解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8月28日上午,实践团队一行首先参观了平利县文化馆的非遗展览馆,工作人员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国家级、省市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包括平利民歌的悠扬旋律、女娲山唢呐曲牌的独特韵味、平利民间剪纸的精湛技艺以及平利民间书画的深邃意境。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展示了平利县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也体现了当地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特别是通过与平利县文化馆馆长陈尚忠与陕西日报安康站站长董剑南的交流,深入探究了平利弦子腔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深厚历史底蕴与地方文化。
参观完非遗展览馆,实践团队与董站长一行前往平利县牛王村弦子腔班社观摩了弦子腔传承人现场表演的弦子腔经典剧目《封王》选段,亲眼目睹了他们精湛的技艺和深情地演绎。这些表演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艺术魅力,让实践团队成员深受感染,切身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活力和独特价值。实践团队还参与到弦子腔皮影戏的体验学习中,由传承人细心引导成员们进行皮影戏的表演。成员们在亲身体验皮影戏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8月29日,实践团队来到紫阳县何家大院拜访了紫阳民歌国家级传承人何耀信,省级传承人何显鹏。何显鹏老师首先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紫阳民歌剧团,讲述了紫阳民歌的历史、内容和体裁,让成员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紫阳民歌作为陕南民歌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着极大的社会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
接着,两位传承人接受了团队成员的采访,根据老师们的讲述,紫阳民歌与紫阳人民的生活劳动息息相关,以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为主有着十几类曲种。其音乐风格有着较强的抒情性、叙事性和舞蹈性,主要讲述了紫阳人民的生活与爱情故事。团队成员有幸聆听了两位传承人现场演唱的《摘黄瓜》、《十里亭》和《三月三上茶山》,因为民歌是由当地方言演唱,因此老师们在演唱前特意为成员们讲解了歌词中的故事情节和内容。
最后,实践团队跟随何耀信老师学唱紫阳民歌《三月三上茶山》,亲身体验了紫阳民歌的曲调韵律,跟随着歌词与曲调,感受紫阳人民的世俗生活,用歌声赞美源源不断的生命,连接与紫阳人民的桥梁。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都对安康非遗文化有了更深的情感连接,也坚定了大家作为青年大学生为保护非遗文化贡献力量的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面临着传承活力有待增强,发展活力有待激活的现实问题。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到保护非遗的行动中来,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坚守者,通过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当地的非遗文化。同时,也需要大学生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使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焕发出新的活力。
(撰稿:王钰涵 郭雅欣 审核:黄娟 发布:汪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