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康学院·艺术学院官网!

今天是:

新闻通知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通知 >> 新闻动态 >> 正文

我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开展紫阳民歌生存发展现状调研

发布日期:2013-08-28    作者:艺术系团总支     来源:    点击:

 

紫阳民歌是陕南民间音乐文化的代表歌种,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818日至19日,艺术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在刘泽桢、王毅和黄娟三位老师的带领下赴紫阳县进行紫阳民歌生存发展现状调研。

 

一、走进茶山,寻访紫阳民歌的原生态生存环境

紫阳县素有茶乡之称,茶叶和民歌就像一双孪生姐妹。在数千首紫阳民歌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与采茶、务茶有关。从县城出发开车约二十来分钟的路程就来到了茶山脚下。踏上茶山的第一步石阶我们就融入到了茶山中了。只见长长的茶带像一条绿龙穿梭、缠绕在山上。满山的茶树绿莹莹、亮晶晶的,淹没了整个视野。队员们不由地唱起了“郎在对门唱山歌,姐在房中织绫罗。……”清新自然的曲调使队员们真正领略了紫阳民歌的真谛。紫阳民歌是无需伴奏,无需表演的纯原生态的东西,茶山为紫阳民歌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原生态环境。

 

 

下了茶山,实践服务队来到位于距紫阳县城8公里的向阳镇任河与汉江交汇处的紫阳北五省会馆,这是目前陕南保存比较完整的清代古建筑之一,其壁画、石刻、木雕蕴涵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会馆负责人介绍说,明清至民国年间,紫阳商贾云集,会馆林立,是陕南物资贸易的重镇,再加之明清时期的湖广和江南的移民浪潮,使紫阳民歌极强的兼容性,小调似江南的婉转细腻,号子有北方的雄浑高亢。,具有“北地南腔”、“南北融汇”的风格特点。

 

二、走进群众,了解紫阳民歌的人文生存环境

紫阳民歌是紫阳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中创造的。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行为方式、生存条件和文化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紫阳民歌音乐失去了以往的原生态环境。当前紫阳民歌的生存人文环境如何?带着疑问队员们在紫阳城区及周边乡镇开展以“紫阳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活动分为走访和问卷调查两个环节。在走访过程中,同学们利用多次专业采风对紫阳民歌的深入了解向群众宣讲紫阳民歌的艺术特点、文化价值、现实影响等。人们纷纷参与其中,积极互动,并认真完成问卷调查。

 

 

 

三、走进紫阳县文化局,探访紫阳民歌的保护措施

在紫阳县文化局队员们与负责紫阳民歌工作的余卫主任进行座谈交流,余主任介绍了紫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现状,他指出,由于原生态环境的变迁,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使紫阳民歌的生存不容乐观,这一原生态的音乐种类正濒临消亡。紫阳县政府、文化局都在采取积极的措施抢救和保护紫阳民歌。加强传统民歌的搜集与整理,并结合时代不断创作新民歌,开展民歌“四进”、民歌大赛等活动,成立专业民歌剧团、民歌文化研究中心,政府每年拨付专项经费,支持和保护紫阳民歌。在政府的重视和文化部门的努力下,紫阳民歌在艰难中逐步发展。

 

四、走进紫阳民歌剧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到紫阳民歌剧团采访,正巧赶上剧团正在排演一部大型民歌剧《茶山情》参加演出的大多数是青年演员,他们认真地排练态度、扎实的演唱功底,使大家领略到了紫阳民歌的魅力,也依稀看到了紫阳民歌发展的美好前景。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加深了同学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感受到了紫阳民歌的魅力,坚定了做好对紫阳民歌调研活动的信心和决心,更使得大家懂得了作为艺术类大学生只有将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将艺术创作和人民生活结合,才是个人正确的成长道路和艺术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