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学院“艺术学院赴紫阳文化馆民歌课程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教师吴丹的带领下,于8月27日深入紫阳县文化馆。本次实践活动旨在深入践行高校实践育人理念,通过实地调研,为紫阳民歌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方案,同时激发青年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与文化传承使命感,积极响应文化振兴战略。
在国家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地方特色民歌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独特的地域风情与人文记忆,正面临着保护、传承与创新的关键节点。紫阳民歌作为陕南民歌的杰出代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优美的旋律、质朴的歌词,生动展现了紫阳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研究价值。
实践期间,我们首先采访到紫阳民歌工作者王佩女士,在县汉剧团、文化馆等部门支持下,王佩与诸多群文工作者、舞蹈编导携手,深入开展实践,打造大型活动。在传承的基础上,王佩老师也致力于紫阳民歌的创新与推广。她聚焦青少年群体开展专门研究,挖掘、培养年轻人才。同时,借助文旅融合,在文旅场馆等场所表演,吸引着游客,扩大了紫阳民歌的影响范围。也正因为在传承与推广上的努力,紫阳连续6年获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对于紫阳民歌的传承演绎,王佩老师有着清晰的规划。目前已打造民歌剧选段《月儿圆圆照茶山》等就深受观众喜爱。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下,她坚持“守正创新”的口号,积极参与策划、歌曲编创民歌剧,让紫阳民歌更贴合现代大众的审美与文化需求。


小组成员们在紫阳县文化馆调研后,深受触动,收获颇丰。这座始建于1950年,如今已是国家级二级馆的文化馆,承载着紫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地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馆内走廊两侧陈列的大量反映紫阳当地风土民情的摄影作品,展示了紫阳独特人文风情。馆内丰富的实物、图片与影像资料,系统地展现了紫阳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当地特有的茶文化、民歌文化与民俗风情,令人目不暇接。紫阳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的“三声腔体系”,高腔穿云、平腔叙情、破腔泣诉 ,随着方言音韵流转,感受到了陕南人民“苦中作乐、向死而生”的精神。



最后,有幸采访到紫阳民歌手黄杰老师,黄杰老师详细分享了与民歌结缘的历程,以及成长中坚定其传承信念的人和事;他深入阐释了陕南民歌最打动人心的特质,并介绍演唱时突出这些特色的方法。关于年轻人学民歌,黄老师提到可先学简单方言,排练时先定唱段调性,再经坐排、扣词融合,最后进行舞台调动。黄老师还回忆到印象最深的《王二嫁嫂》表演,是将不同版本整合,由夏老师整理,演出中采用原生态清唱,保留部分原生态并拓展为原生态、不同语种等三部分,强调在紫阳民歌学习与创作上方言的重要性。



艺术学院将以此次调研成果为支撑,进一步深化与紫阳文化馆的联动,助力地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同时引导师生提升专业能力,为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贡献高校力量。依托紫阳文化馆资源平台,通过互动教学、调研访谈等形式,推动紫阳民歌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群众对民歌的认同感,同时为艺术学院教学与研究注入新活力,为非遗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徐婧 审核:张慧 发布:晏永迎)